1978年以來,全國各地對我國室內蜚蠊的種類分布做了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目前尚未發現東方蜚蠊,日本大蠊雖是我國室內蜚蠊的常見種,但僅分布于北方,南方很少見。由于日本大蠊雌蟲與東方蜚蠊雄蟲的某些外部形態特征近似,所以過去曾有人把日本大蠊誤定為東方蜚蠊。對這一問題,筆者早已在全國專業性學術會議上做了糾正,并在全國專業性學習班上講述這兩種蜚蠊的外部形態特征及分類鑒定方法,但近年來仍發現有些同仁把日本大蠊誤定誤報為東方
蜚蠊,說明還有不少同仁對這兩種蜚蠊的形態特征不甚了解,沒有掌握正確的區別鑒定方法
勝利油田地區于1984年首次在居民家庭中發現日本大蠊,家庭侵害率在10%以下。到1986年日本大蠊在居民區的侵害率為33%~42%。其中,平房侵害率達55%以上,樓房的侵害率在30%左右。1987~1990年,霍新北等〔1〕對東營地區的日本大蠊進行了系統性調查研究,明確指出日本大蠊為該地區的優勢種群,且主要發生在居民家庭中,菜窖是其最佳孳生場所。1996年后,隨著大批的新居民區開發建設,日本大蠊除在個別老居民區尚能發現外,其他地區發現的均為
德國小蠊。目前德國小蠊在居民區的侵害率為29%,醫院侵害率達41%以上,大型賓館的侵害率達44%以上。可見日本大蠊種群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后逐年消退,而德國小蠊逐步代替日本大蠊成為當地的優勢種群。筆者認為,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應該從社會、環境、物種等因素進行探討。1日本大蠊和德國小蠊在
勝利油田地區的種群演替1984年,東營市主要城區人口不足20萬,勝利油田人口占東營市總人口的85%以上。隨著油田大力開發和東營市的快速發展,1984~1987年,大量的外來人員涌入,城區人口迅猛增加到近40萬。其中,50%以上的外來人員來自華北和東北地區。